全国服务热线:
姓源自于母系社会,原始图
姓源自于母系社会,原始图

发布时间: 2022-09-27 13:27:23

  你知道自己的姓氏起源于哪里吗?都说“张王李赵刘,天下遍地有”,所以同一个姓氏就是同一个祖宗吗?

  姓氏起源于母系社会 避免近亲繁殖

  据传说,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就有了姓。据推断,生活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伏羲是中国第一个姓顶点3000河南价格氏“风”的拥有者。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那时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中国许多古姓,如姬、姚、姜等都是女字旁或女字底。到周朝,都是女子有姓,男子只能称氏,姓是总的,而氏是分支。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姓改从父,至战国后期,姓与氏合一,表明个人及其家族的符号,这就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姓氏含义。

  用“姓”给家族命名不仅仅是标识自己区别他人,很重要的是为了避免近亲繁殖,也是给家族的染色体Y打上了标记。姓的传递就是Y染色体的传递。

  姓氏前三甲:王、李、张 总人口达2.7亿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分为:以氏为姓,以国名为姓氏,以居住地邑名为姓氏,以官职名为姓氏,因赐姓、避讳而改的姓氏。

  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33000多个姓,现今仍在使用的达7000多个。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根据公安部户籍数据库和港澳台地区的全国人口数据,发布了最新姓氏排行榜,“王、李、张”排名前三,这三姓人数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1%,总人口达到2.7亿,为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同姓人群。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原室主任袁义达研究发现,王、李、张三大姓中O型血的人占到了30%以上,绝对是所有血型中的大多数。

  复姓在古代真的"高大上"

  中国的复姓,大多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由官职、封地或者贵族的字号而来。古代拥有复姓的人,大部分不是官员就是诸侯。如司马、司徒、司空都是过去权重位尊的官职;公孙、仲孙是由爵位而来;欧阳、上官则是由封地的地名而来;公羊、子车则是由王父的字而来。

  根据史料记载,中国历史上曾出现1千多个复姓,但大部分已消失,目前还存在多少还没有确切统计。

  复姓中“欧阳”人口最多 现存最长复姓有17个字

  姓氏遍布全国源于迁徙

  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起源地。一个姓氏从起源地再遍布到全国各地,主要是人口迁移的结果。人口迁移的方式很多,如分封产生美国顶点3000效果好吗的迁移:周王姬姓,被分封到各地的周王宗室将姬姓带到各地;强制性迁移:统治者用行政或军事手段将人口迁入指定地区,当垆卖酒自作主张嫁给司马相如的卓文君,她的祖先就是被强制迁入四川的。因躲避战乱寻求生计而进行的人口迁移: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洪洞大槐树:多数北方人的根

  明朝为了恢复发展华北的经济,多次从山西移民华北,其中一个重要的集合和出发地点就是山西省洪洞县。明政府在洪洞县广济寺集中办理移民手续,寺旁高大的古槐树下就是移民的聚集之地,移民惜别故土时树间老鸹哀鸣,令人不忍离去。“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许多地区广为流传,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现存的很多家谱也都写着本族迁自山西洪洞大槐树。

  越南姓氏大都来自中国 陈为第一大姓

  近代以前,越南一直是中国的藩属国,中文曾经是他们唯一的文字或官方语言,因此越南的姓氏绝大部分来自中国《百家姓》,今天越南的陈姓人口已经超过了1150万, 而陈姓也是海外华人第一大姓。

  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五千年历史进程中,因政治、经济、战争等三种主要原因,产生数次人口迁移。人口迁移对民族融合、调整人口分布、促进文化交流、推动经济发展等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获取高中政治资源

  请识别下方二维码

  一、永嘉之乱,晋室南迁,中原汉族南下江南、湖南、湖北。

  西晋末年,发生了八王之乱,晋朝的实力大打折扣,北方的少数民族趁机南下,侵占了中原的腹地洛阳,这就是历史上的有名的五胡乱华。

  中原汉族中王室贵族和富户、大户相继南迁,以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很多侨乡。如:南司州、南徐州、南兖州、南弘农、南新安指东晋南北朝时流亡江南的北方人的侨乡。这很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很多地名都是新什么的,如纽约,就是新约克郡的意思,还有新奥尔良,新威尔士,都是英国的地名,加上一个“新”字的。就是今天,南方还有官方正品顶点3000很多地名,还是古代中原的地名呢!这次移民成为吴、湘两大系南方汉族的基本源流。

  南迁的流民计90万,约占刘宋人口的六分之一。其中苏皖二省就占移民总数将近一半,江苏有些区段呈高度集中状态,今南京以东至镇江一带北方侨民甚至比当地原居民还要多。

  二、安史之乱,中原涂炭,河南、河北、陕西的汉族居民南下江淮,西入川。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给唐王朝的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更为严重的是,此后中原地区陷入了长达百年的藩镇割据的混乱状态,相对和平的南方再次成为中原居民逃避战火的首选之地。从湖北荆州至湖南常德一带,因移民而增加户口十倍。

  在太湖流域,人口也有显着增加,吴县移民可能占到全县户口的三分之一。由襄州沿汉水南下经郢、复至鄂,诸州户口都有不同程度增加,连移民路线都斑斑可考。

  三、靖康之耻,天子蒙尘,金兵南下,高宗南渡,中原居民大规模南迁。

  关于这次他逃亡,很多明清小说、戏曲中都有记载。累计南下移民500万,是最大的一次中原汉民族南迁。

  今东南各省,甚至远至福建、广东都有大量北方移民,其中比较集中的地区是苏南浙江一带,更加密集的移民区则是从苏州至宁波一带,当然最高度集中是在杭州城里。

  这次移民活动,形成了今天世界上影响巨大的“客家人”族群。金入主中原不久,蒙古崛起,继续南下侵占中原。中原人不断南迁,河南十室九空,成了历史上人口最少的时期。

  四、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从山西南部向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中原地区的大规模移民。

  有宋以来到明初,华北平原经数百年战乱,旱涝蝗疫之灾也超过了任何一个朝代,人口大量亡徙。

  1350年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陷入一场空前的鼠疫之中,华北平原人口进一步损失。1381年,田野广袤,土地肥沃的河南、河北人口都仅有190万,而土地较少的山西人口却达400多万。明王朝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朱元璋决定从山西移民填充华北平原,其中移民河南93万人,移民山东121万人,移民河北41万人。

  今天河南、河北、山东有很多人都以洪洞大槐树为祖居地的,这不仅是人们的代代口口相传,也见之于家谱、史册。仅我们的豫西,从大槐树的移民后裔要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我家乡很多姓氏,都是那时迁入的,至今已传了二十一、二代。因此上说,古代中原的汉族人一大半已经南迁,今天的中原人三分之一是晋南移民的后裔。

  五、明末清初的30年战乱,四川被祸最惨。

  四川之所以要“填”,是人口极度稀少,需要充实。张献忠入川,四川成了四战之地:清军滥杀,地方豪强滥杀,乡村无赖滥杀邀功,张献忠更大开杀戒;继而是南明与清军的战争;还有吴三桂反清后与清军的战争。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战乱和屠戳。

  据官方统计,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成都全城只剩下7万人,一些州县原有人口只剩下10%或20%。清初的湖广填四川,湖广是个大地理概念,包括两湖、两广、江西、福建等南方省份。

  在一个世纪内,四川接纳移民达600多万人。当代四川人口中 80%以上的家庭是清代“湖广填四川”大移民的后裔,总数达六、七千万人之巨,在成都,这个比例更高,达95%以上。如朱德在《我的母亲》中介绍,祖先就是湖广填四川时广东迁移过来的,陈毅、聂荣臻的先祖来自湖南,吴玉章、郭沫若的先祖来自福建,刘伯承、罗瑞卿的先祖来自湖北,邓小平的回籍祖来自广东等。

  六、粤、闽等沿海居民的下南洋。

  南洋的地理概念主要是指包括当今东盟10国在内的广大区域。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因此这种迁徙历史上称为“下南洋”。但真正意义上的下南洋是从明末清初开始的,到清朝末年达到高潮。到1905年,海外华侨总数已达700万人。直至近代几次革命低潮时期,都有逃避政治迫害的中国人移居东南亚。

  下南洋的流民,来自全国大部分省区,但福建、广东人占95%以上。这与自然、人文因素极有关系。闽、粤两省海岸曲折,人民与海相习,这是内地老百姓不能相比的;两省距离南洋较近,往返方便,路近费省。

  据统计,印尼两亿人口中,约一千万是华人;马来西亚两千五百万人口,华人约六百万;泰国六千五百万人口,华人约二千万,占了将近三分之一;新加坡三百多万人,华人多达90%,是海外华人占所在国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国家。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七、晋商和陕北居民的走西口,形成了今天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汉族人口。

  走西口的时间,大概是在明代的中期开始,那么截止时间大概到清朝末年,其中的高潮应该是在明末清初,这个时候数量是最大。

  走西口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由于山西当时人口比较多,所以生活比较困难;另一部分人就是由于在内蒙这一带,当时的边防需要,所以晋商就是在明代中期时候,内蒙边防的需要发展起来的。那么一部分人走西口,就是为了适应这种要求,到口外去发展商业,发展贸易,以至于到后来的票号。所以走西口这个现象,实际上就是中国移民的一个部分。

  那么“西口”到底在哪里呢?它位于山西、内蒙交界处的右玉县,它实际上是长城上的一道关隘,真正的名字叫杀虎口。由于西北晋绥,内蒙古地区地区接近沙漠,土地贫瘠,还由于移民外蒙的汉族,在外蒙闹独立时,被驱逐,移民的数量有限。

  八、山东、河北、河南的闯关东,形成了今天东北的多数居民。

  “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向东北移民的略称,闯关的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而其中又以山东人为最。山东又以胶东最多,几乎村村、家家都有“闯关东”的,甚至村里青年人不去关东闯一闯就被乡人视为没出息。关东之要“闯”,清王朝把东北作为龙兴之地,是不准汉族迁入的。明朝末年的汉族人,要么逃回关内,要么变为满族了。

  为什么要去闯关东,因为随着日、俄势力进入东北,满清对东北的移民禁忌形同虚设,还因为随着日、俄对东北的开发,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第三,因为内地曾发生了光绪3年、民国18年、民国31年三次大灾荒,内地居民扶老携幼,结队成群,逃荒到东北,以投靠亲友,并可开种荒地。

  民国时期历年进入关东地区的人数多寡不一,但至少也在20万人以上,而超过百万人的顶点3000全国价格年份有4年。清代、民国时期累计各超过1,000万。可以说,今天东北超过8成人的祖先,都是那个时期的移民。

  九、抗日战争时期河南人沿陇海铁路的西北大移民。

  河南人沿陇海铁路大规模西迁是由三大历史事件造成的:

  一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开始大规模侵华,群众往西安等大后方逃亡。

  二是国民政府“以水代兵”, 1938年扒开黄河花园口。一泻千里的的黄河水淹豫、皖、苏3省44县市,1250 万人受灾,死亡89万余人。

  三是 1942年的中原大饥荒再一次激起了中原灾民大规模的西迁浪潮,1942年(民国31年)河南省发生了近百年来罕见的惨绝人寰的特大灾荒,米珠薪桂,饿殍载道。而当年的关中平原,则风调雨顺,获得了大丰收。当时河南省有3000万人口,1942年——1943年因灾荒而死亡者,据官方统计竟达300万之多。多灾多难的中原人民辗转洛阳,或扒火车,或步行,沿陇海路的方向前往西北“大后方”的。

  据估计,豫、皖、苏三省共有390万人,其中以河南人占绝大多数,背井离乡,他们一路乞讨,远的一直逃到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从中原到西北,漫延着一幅长长的饿殍图。即使到现在,沿陇海铁路的西北城镇,河南人都占了很大比例,渭南、西安、咸阳占三分之一,宝鸡、天水甚至超过二分之一,以致西宁、兰州都有很多河南人,新疆每6个人中,就有一个河南人。很能说明这个问题的是,豫剧大师常香玉,就是在西安、天水、兰州唱红的。著名作家李准的《黄河东流去》,全面记录了河南人的逃亡苦难史。综合自央视新闻等

Copyright © 2011-2018 版权所有 顶点3000官网正品旗舰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