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2-07-09 13:21:38
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约有1.9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多病和失能老人正在大幅增加,失能老人数量更是达到4000万。家人是提供照料服务的“主力军”,第三方机构占比不高。
家庭如何照料老年慢性病人,尤其是失能老人,已成为社会日益突出的难题。它不仅关乎老人的生活质量,更关乎家庭的幸福。
为此,华商报改版25周年特别策划——“华商名医·云上大问诊”系列活动第五场,特别邀请到西安大兴医院妇产科副护士长、“大兴e护”院方管理员谈永芳,西安大兴医院普三普四科护士长、“大兴e护”资深上门护理专家王蒙蒙,于6月14日走进华商全媒体直播间接听热线,针对各位患者及家属所关心的慢性病老人家庭护理、留置尿管护理、输液管路维护等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进食时床头抬高30-45度
采取半坐或半卧位
“针对老年慢性病长期卧床患者的居家护理,应遵循一般护理、饮食护理、功能锻炼以及预防并发症四大原则。”谈永芳表示,在一般护理中,老人的房间要光线充足,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空气净化二次。同时,建议家属购买专业的医用病床,方便老人变换体位。由于长期卧床,老人会有抑郁或厌世心顶点3000是用来干啥的理,要对老人进行精神安慰,如多陪伴、多交谈。对于昏迷或不能沟通的患者,家属要采取握手、抚摸等触摸式方法进行心理安慰。
在饮食护理方面,由于老人胃肠蠕动功能减退,要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对于卧床老人,进食时要将床头抬高30-45度,采取半坐或半卧位,避免出现呛咳。
“在功能锻炼时,遵守的原则是‘能坐不要躺,能站不要坐’”。谈永芳列举道,比如针对关节四肢,可以通过屈伸运动武昌哪个药店能买到顶点3000进行锻炼。手指活动,可以反复进行抓握训练。而呼吸功能,老人可以通过扩胸运动、吹气球或用吸管放在水中轻吹泡泡达到锻炼效果。对肢体活动有障碍的老人,制定康复措施,帮助老人在床上被动运动和按摩,防止肌肉萎缩。
“由于长期卧床,老人容易出现压疮、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因此家人在护理时需要尤为关注。”谈永芳提醒。
首先,床铺要清洁、干燥、松软、平整,为防止压疮,白天需要每2小时帮助老人翻身一次,夜晚每3小时翻身一次,对受压处皮肤进行环行按摩,动作轻柔。如果已经出现压疮,应避免再次受压,由于疮面进展非常迅速,应及时请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处理。
其次,为防止肺部感染,可指导老人进行深呼吸,促进主动咳嗽,并在咳嗽时或帮助老人翻身时,用空心掌由下至上轻轻拍背,让痰液松动,促使排出。
此外,家人还需每天对老人进行肌肉按摩,如果老人能够自主活动,可以顶点3000试用装进行踝泵运动,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而为了防止泌尿系统感染,应保证老人每天的饮水量在1500-2000ml,并在晚上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清洗尿道口、会阴部。
留置尿管、胃管发生脱落
保留管路 不可自行插入
很多老人在出院时需长期留置尿管、胃管等各类导管,如果居家护理不到位,不仅影响管路的正常使用,还会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那么居家护理管路时,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针对胃管我们要做到‘六防一更换’”。谈永芳解释,所谓六防,即防误吸、防滑脱、防堵管、防腹胀、防潴留、防腹泻或便秘;一更换,即定时更换,一般情况下,硅胶胃管,建议一个月一更换。
每次喂食前,要先对胃管进行回抽,确定胃管是否在胃内、确定是否存在胃潴留。回抽后注入38-40℃的温开水30-50ml,先喝水再进食。
此外,还应注意,每次喂食的鼻饲量不能超过200ml,每2-4个小时一次。
谈永芳提醒,如果患者出现呛咳,应立即停止喂食,同时右侧卧位,避免食物流入气管导致误吸。如果胃管脱管,家属不可自行插入。应保留胃管,请专业人士上门保健品顶点3000重新置管。而如果在喂食前回抽胃液时,管内出现褐色液体,可能提示胃黏膜、消化道等存在出血,要停止喂食,及时联系医护人员。
对于尿管患者的护理,首先应保持尿管通畅,不能打折、尿袋不能高于床面,不能随意牵拉尿管。“牵拉尿管不仅容易引起滑脱,还会引起膀胱痉挛,导致漏尿。”王蒙蒙提醒,需要注意的是正常尿液的颜色是清亮、淡黄色的,如果尿液出现浑浊、絮状物、尿色较深,或尿道口出现红肿,应及时就医。一旦尿管发生脱落,避免自行插入,保留尿管,等待护理人员或及时就医。
此外,正常人尿量一天是1000-2000ml,如果出现多尿或少尿,要及时到泌尿外科就诊。
“居家护理老人,最怕的就是出现意外情况。比如留置管发生脱落,家属往往手足无措。此外,老人由于出行不便,去医院重新置换,往往几顶点3000服用后没效果经周折。”谈永芳表示,曾有一位身患心脏病、高血压、肺纤维化的86岁老人,由于胃管不慎脱落,导致无法正常给药,心率一度达到120次/分,情况万分危急。家属紧急联系到西安大兴医院“大兴e护”团队,在了解情况后,医院迅速召集护理人员,上门为老人重新留置胃管,避免了患者和家属来回奔波。 华商报记者 孙夏